当前位置:首页 » 原创文章 » 中医心得 » 正文

素问·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(1)

生气通天论原文

黄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。其生五,其气三,数犯此者,则邪气伤人,此寿命之本也。苍天之气,清静则志意治,顺之则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,此因时之序。故圣人传精神,服天气而通神明。失之则内闭九窍,外壅肌肉,卫气解散,此谓自伤,气之削也。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因于暑,汗,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短,小筋弛长。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因于气,为肿,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。
阳气者,烦劳则张,精绝,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;目盲不可以视,耳闭不可以听,溃溃乎若坏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有伤于筋,纵,其若不容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汗出见湿,乃生痤疿。高粱之变,足生大丁,受如持虚。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,郁乃痤。
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。开阖不得,寒气从之,乃生大偻。陷脉为瘘,留连肉腠,俞气化薄,传为善畏,及为惊骇。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乃生痈肿。魄汗未尽,形弱而气烁,穴俞以闭,发为风疟。故风者,百病之始也,清静则肉腠闭拒,虽有大风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时之序也。故病久则传化,上下不并,良医弗为。
故阳畜积病死,而阳气当隔。隔者当泻,不亟正治,粗乃败之。故阳气者,一日而主外。平旦人气生,日中而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。是故暮而收拒,无扰筋骨,无见雾露,反此三时,形乃困薄。
岐伯曰: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,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。阳不胜其阴,则五脏气争,九窍不通。是以圣人陈阴阳,筋脉和同,骨髓坚固,气血皆从。如是则内外调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聪明,气立如故。风客淫气,精乃亡,邪伤肝也。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澼为痔。因而大饮,则气逆。因而强力,肾气乃伤,高骨乃坏。
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,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。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故阳强不能密,阴气乃绝。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。因于露风,乃生寒热。是以春伤于风,邪气留连,乃为洞泄。夏伤于暑,秋为痎疟。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,发为痿厥。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。四时之气,更伤五脏。阴之所生,本在五味;阴之五宫,伤在五味。是故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。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。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厚。味过于辛,筋脉沮弛,精神乃央。
是故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。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

生气通天论-学习笔记(1)

黄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
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。
其生五,其气三,数犯此者,则邪气伤人,此寿命之本也。
苍天之气,清静则志意治,顺之则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,此因时之序。
故圣人传精神,服天气而通神明。失之则内闭九窍,外壅肌肉,卫气解散,此谓自伤,气之削也。

中酝易学注:

  • 人要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,外避邪气(养形体),同时调摄精神(养内心),避免情志过激伤及脏腑。
  • 需要劳逸结合,劳力耗气,劳神暗耗心血。现代人过于安逸,则气滞血瘀,消耗精神和斗志,失去奋进的力量。
  • 也要节制房事,防止耗散肾经的元气,可以长寿。

还要饮食有节,不过于饥饱,不挑食,不偏食五味。
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
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
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
因于暑,汗,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
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短,小筋弛长。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
因于气,为肿,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。

  • 注意:上文的蓝色字,顺序应为:
    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因于寒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因于暑,汗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。

中酝易学注:

  • 阳气很重要,有温煦温养的作用(人体的脏腑、形体、官窍、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都需要有阳气温养)。
    • 何谓天与日?天道的运行(自然界)源于太阳给予的能量,人是自然人,也依赖于人本身的太阳,也就是阳气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转换、白日与黑夜的变化、以及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的生长都源于太阳。人体的阳气好似太阳,非常重要,如果一个月不见太阳,好比人伤了阳气,没有精气神,不能抵御邪气容易生病,而且会折寿的。
    • 张介宾(张景岳)的《类经》: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。人之大宝,只此一息真阳。”。
    •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:精气血津液,数量要充足,运行要正常。人要保持阳气充沛,且运行正常,是防病养生的关键问题。
    • 自然界阳气有规律,天人感应,人体内的阳气也有规律,和自然界的阳气运行规律一致。所以,人应该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,来调养人体阳气,达到养生保健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。但,要注意的是,内经总体讲的是阴平阳秘,讲究阴阳和合,阴阳调和,因此也不能以点盖面,不能否认阴气的作用。
    • 卫外者,阳气具有卫外御邪的作用。阳气向上向外,布散在人体肌表,固护肌表,司腠理开合,抗御外界邪气。阳气充盈,且运行正常,卫外御邪的功能正常,虽有邪气不能伤害人体。若阳气不能向上向外运动时,则腠理开合失职,则汗液排泄失常导致自汗或无汗等,卫外御邪功能失职,易感冒。
  • 阳气损伤,诸病丛生。阳气不足则少神,声音低怯,无精打采,弯弓搭背。
    • 冬季如果起居作息不规律,就容易感受寒邪,寒邪首先客于肌表,此时腠理闭合,阳气郁遏于内,邪正交争,于是身体发热怕冷但无汗(正气未衰,否则邪气就会侵入则为虚证了),为实证表证(侵犯了太阳经-太阳伤寒表实证-治用麻黄汤-为汗法),故汗出而散(腠理打开,邪气随着汗液而消散)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其在皮者(邪气),汗而发之”。
    • 夏季如果起居作息不规律,感受了暑邪(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热邪称为暑邪,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以及开泄的性质),此时起居不节,机体感受了暑邪,暑邪外袭,迫津外泄,则汗出(大汗淋漓),伤津的同时也耗气,扰心肺(火伤心和肺金)导致心神不宁(心烦)而喘(喝喝而喘,不是口渴喝水的意思)。如果严重了,会扰神明,则神不清,神昏而谵语(神志不清,胡言乱语)。此为阳邪偏盛的实证(阳实-邪热亢盛),静则多言表示阴液亏虚导致的语无伦次(大汗淋漓则伤津而阴虚),此处阳实证和阴虚证不是同时出现的,阴虚证是在后续出现。方用白虎汤,清热生津一石二鸟。
    • 初秋生活不规律,阳失卫外,湿邪(阴邪:重浊不爽)入侵,阻滞气机,困遏清阳,不能上达,表现为头如裹布,昏沉,也会有其他症状比如腰沉、下肢行动迟缓,也会阻碍脾升胃降的功能,从而出现飧泄(脾气不升,清气在下)、䐜胀(胃气不降,浊气在上)、也就是纳呆、腹胀、便溏的症状。若是湿邪不能及时祛除,则郁而化热,则湿热交织,阻滞筋脉,导致要么拘、要么痿。临床要祛湿、并且要扶阳(因为阳气虚导致湿邪入侵),而且还要考虑气滞血瘀以及痰湿的问题,最好要加一些祛风的药。
    • 春季起居不规律,阳气损耗,风邪就会趁机入侵,此时表现的主要症状是肿,肿一般牵扯到三个脏器,肺脾肾(水之上中下三源),风邪外感后向内最容易犯肺和肾,则肺失去宣降作用肾则失去了肾阳的蒸化水液的作用,此时会出现水液代谢障碍,因此出现肿的症状,主要是面浮肢肿(下肢为主),此为表证,还会表现为发热恶寒。
      如果风邪混了寒邪犯肺,肺功能失调又引发水邪,风水相搏,发热轻恶寒重伴有咳嗽,治疗可以用五苓散。
      如果风邪混了热邪犯肺,发热重恶寒轻,咽痛。
    • “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”,说的是四气交替伤人,则阳气就会枯竭。现代人,很多都是熬夜起居不规律,一年到头都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,所以现代人很多都是阳气虚衰的,尤其是那些经常熬夜,晚上精神,白天睡觉的那种,年轻还没什么感受,一旦到了四十岁左右,所有病就都来了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字培训_八字教学_免费学八字培训班_四柱八字学算命培训_中酝易学官网 » 素问·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(1)
分享到
0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
13045006075

复制已复制

51930137690

复制已复制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tenglxj@126.com复制已复制
微信
13045006075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contact-img
抖音
51930137690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抖音
contact-img
QQ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邮箱
给我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