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» 原创文章 » 中医心得 » 正文

素问·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(2)

生气通天论原文(用于前后文对照学习)

黄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其气九州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,皆通乎天气。其生五,其气三,数犯此者,则邪气伤人,此寿命之本也。苍天之气,清静则志意治,顺之则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,此因时之序。故圣人传精神,服天气而通神明。失之则内闭九窍,外壅肌肉,卫气解散,此谓自伤,气之削也。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。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因于暑,汗,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短,小筋弛长。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因于气,为肿,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。
阳气者,烦劳则张,精绝,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;目盲不可以视,耳闭不可以听,溃溃乎若坏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有伤于筋,纵,其若不容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汗出见湿,乃生痤疿。高粱之变,足生大丁,受如持虚。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,郁乃痤。
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。开阖不得,寒气从之,乃生大偻。陷脉为瘘,留连肉腠,俞气化薄,传为善畏,及为惊骇。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乃生痈肿。魄汗未尽,形弱而气烁,穴俞以闭,发为风疟。故风者,百病之始也,清静则肉腠闭拒,虽有大风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时之序也。故病久则传化,上下不并,良医弗为。
故阳畜积病死,而阳气当隔。隔者当泻,不亟正治,粗乃败之。故阳气者,一日而主外。平旦人气生,日中而阳气隆,日西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。是故暮而收拒,无扰筋骨,无见雾露,反此三时,形乃困薄。
岐伯曰: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,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。阳不胜其阴,则五脏气争,九窍不通。是以圣人陈阴阳,筋脉和同,骨髓坚固,气血皆从。如是则内外调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聪明,气立如故。风客淫气,精乃亡,邪伤肝也。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澼为痔。因而大饮,则气逆。因而强力,肾气乃伤,高骨乃坏。
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,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。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故阳强不能密,阴气乃绝。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;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。因于露风,乃生寒热。是以春伤于风,邪气留连,乃为洞泄。夏伤于暑,秋为痎疟。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,发为痿厥。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。四时之气,更伤五脏。阴之所生,本在五味;阴之五宫,伤在五味。是故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。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。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厚。味过于辛,筋脉沮弛,精神乃央。
是故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。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


生气通天论-学习笔记(2)

原文:阳气者,烦劳则张,精绝,辟积于夏,使人煎厥;目盲不可以视,耳闭不可以听,溃溃乎若坏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

中酝易学注:

学习笔记(1)里讲的是外感(邪气)导致的疾病,这里讲的是人机体本身导致的疾病(情绪劳力类,自身导致的),“煎厥”是因为过度烦劳,导致损伤人体阴液,则阳相对偏亢,导致煎厥。

  • 名词解释
    • 煎:阴虚则热故谓煎。
    • 厥:突然卒倒。晕厥也分好几种,是像扁担那样直挺挺的?还是像面条那样瘫软的?这里是因为阴虚而导致的阳相对亢盛,所以是阴虚证,就是瘫软的晕厥。这里的煎厥类似现在的暑厥,也就是中暑的症状。【参考一病一讲中的暑厥】
    • 张:鸱张,亢盛的意思。
    • 辟:重复的意思。
    • 溃溃:堤岸被冲毁的声音、状态。
    • 都:同“”,蓄水池的意思。
    • 汩汩:水涌出来的景象。
  • 病因(阴越虚则阳相对越亢:煎厥。阴虚则热,这种热是那种蒸腾的热。)
    • 过度烦劳,则阳亢盛,张而不驰,煎灼阴液。
    • 夏季感受暑邪,伤及津液。
  • 症状
    • 神智昏憒。
    • 有耳听不见,有眼看不见。并不是眼花耳鸣,实际就是晕厥,看不到听不到。
  • 病情
    • 凶险、危重。
  • 治疗
    • 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以薄味静养为稳。也就是用薄味的药物,护理以静养为好。

原文: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绝【形气绝:经络阻绝不通】,而血菀(yu)于上,使人薄厥【薄厥:猝然昏厥】。有伤于筋,纵,其若不容(容:用)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汗出见湿,乃生痱痤【痤疿】。

中酝易学注:

此段主要讲的是暴怒伤阳,气机逆乱,发为薄厥(这种厥容易有后遗症,说话不利索,半身不遂等,类似于今天讲的脑出血),导致半身不遂,久卧则半边出汗,汗出受湿邪,则会长褥疮。

  • 病因:
    • 大怒,则伤肝,肝气上逆。同时,此人素体阴虚,阳则得不到正常的制约,阳相对亢盛。此时,肝气梳泄太过则上逆,气有余则化火,肝火上炎,血随气涌,则猝然仆倒,不省人事(中医叫脑中风,西医叫脑出血)。
  • 解释:汗出偏沮
    • 唐朝王冰,沮解释为湿润,偏沮就是半身出汗(健康的一侧出汗,则另一半是有问题的)。
      • 清.张锡纯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用镇肝熄风汤治疗。
      • 清.王清任,《医林改错》用补阳还五汤治疗。
    • 吴崑:把沮解释为偏止,也是半身无汗的意思,和上面解释的结果是一样的。
    • 张介宾(景岳):沮解释为伤、坏。这种解释讲不通。
    • 马莳:又有汗出之时,或左或右,一偏阻塞而无汗。【半身不遂】

所以,读经典不能迷信古人,因为古人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,本身观点就不同,你听谁的呢?所以,学习经典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,有自己的观点,而不能人云亦云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字培训_八字教学_免费学八字培训班_四柱八字学算命培训_中酝易学官网 » 素问·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(2)
分享到
0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
13045006075

复制已复制

51930137690

复制已复制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tenglxj@126.com复制已复制
微信
13045006075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contact-img
抖音
51930137690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抖音
contact-img
QQ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邮箱
给我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