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» 原创文章 » 中医心得 » 正文

《黄帝内经》理论应用之胃胀疾病辩证(阳气衰而湿邪入侵)

《黄帝内经》大多数人读起来感觉索然无味,很难深入理解,更谈不上理论应用在实践了。本文主要讲的是胃胀,但要记住胃胀只是一种结果一种病人的感受,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这个病因肯定是千差万别的,本文阐述的病因只是针对本人的,并非所有胃胀之人都适应。而且即便病因相同,但程度也会有不同,因而用药的量也不同。中医讲究的也是千人千面,不同的病人用的药方并不相同,而且可能差别很大。

但,本人“师从”张景明老师,从他的讲课里面获益匪浅,真的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,后续有缘定会亲自拜访。

本篇内容的理论依据在于:“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【攘:去除】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长,緛短为拘,弛长为痿”。本句话来源于内经的素问.生气通天论,其原文如下:

阳气者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因于暑,汗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,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【攘:去除】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长,緛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因于气【气:风邪、风气】,为肿,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。

这句话深入理解以后,解释为:

  • 阳气损伤,诸病丛生。阳气不足则少神,声音低怯,无精打采,弯弓搭背。
  • 初秋生活不规律,阳失卫外,湿邪(阴邪:重浊不爽)入侵,阻滞气机,困遏清阳,不能上达,表现为头如裹布,昏沉,也会有其他症状比如腰沉、下肢行动迟缓。
  • 也会阻碍脾升胃降的功能,从而出现飧泄(脾气不升,清气在下)、䐜胀(胃气不降,浊气在上)、也就是纳呆、腹胀、便溏的症状。
  • 若是湿邪不能及时祛除,则郁而化热,则湿热交织,阻滞筋脉,导致要么拘、要么痿。
  • 临床要祛湿、并且要扶阳(因为阳气虚导致湿邪入侵),而且还要考虑气滞血瘀以及痰湿的问题,最好要加一些祛风的药。

由于本人的体质也不好,对这一段深有体会,觉得自己身体不爽的病因就在于此,综合来说就是因为生活不规律导致阳气虚损,湿气趁机入侵,造成了以上的症状。之前也找过很多中医大夫调理(不下十个),结果都不理想。

鉴于以上理论体系,我又学习了张景明老师在一病一讲中的胃胀,这一看不要紧,发现老师功力深厚,虽然单独的讲了某个病症,但是会旁征博引考虑到诸多因素,符合中医的整体观。在胃胀一讲中,张老师给出了一个方剂(舌苔厚):党参(9-12) 茯苓(9-15) 炒白术(6-12) 半夏(9-12) 陈皮(9-12) 苍术(10-20) 枳壳(厚朴)(15-20) 鸡内金(6-10)。

我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参考黄帝内经的此段原文和张景明老师的讲课,给自己开了以下方药(红色是我自己加的药):党参9g 茯苓9g 炒白术9g 半夏12g 陈皮12g 苍术15g 枳壳20g 鸡内金10g 炮附子6g 丹参10g。加了附子助阳,加了丹参活血化瘀,正合黄帝内经的此段论述。

此方以升清降浊为主,辅以健脾和胃,以及温补阳气,并考虑阴中求阳。故健脾选择党参、茯苓、白术;升清选择陈皮,降浊选择半夏;脾喜燥胃喜湿,舌苔白润所以为湿困脾阳,因此要燥湿,选择苍术;气滞导致张满,因此必须要破气,选择枳壳(厚朴力太大容易伤及人体正气)和鸡内金。考虑君臣佐使,以及药性寒热,综合来确定药量。

服药感受如下:

  • 2022年12月13日晚,服药一次,第二天起床感觉身体有劲了,尤其是腿,走路没有漂浮不稳的感觉了,声音变得洪亮,大便略粘马桶。
  • 2022年12月14日上午、中午各服药一次,依旧好转,只不过药方中补气,但气生以后依然停滞,也就是泻下药用的轻了,后续调整药方要从这个方面调整,另外决定熬药后早晚两次服用 ,而不分为三次了。
  • 2022年12月14日晚,一剂汤药分两次,当晚服用一次,当晚有“遗精”现象,和服用中药有关系,同时早起如厕不那么火急火燎了,大便能明显感觉变干,大便粘马桶的现象基本消失,凌晨熬夜看了一场球赛,晚上睡眠还是没那么安稳,早起口里有浑浊不爽的感觉,后续药方加减的时候要考虑药整体的寒热了(当时没考虑这方面),有点热偏大了。总体是依然保持第一次服药的好的趋势。
  • 2022年12月15日服药,晚上 睡觉相对早点,第二天感觉不错,那种中年油腻的味道轻了很多很多。
  • 小总结:现代社会,身体出问题,多是因为欲望太重,毫无节制的饮食或熬夜或看手机或吃用不洁等导致的富贵病。所以,调整生活作息、饮食、清心寡欲,比吃药更重要,因为黄帝内经已经告诉我们了,要和于阴阳,法于术数。如果仅靠吃药,而不改善生活作息,病永远也治不好!

三副药服完,明显好了很多,比之前找的三甲医院的中医师好太多了。总结一下, 虽然好了很多,但此药还需改进,比如陈皮力弱,所以本人的饭后胃胀胸闷的感觉依然还没解决,所以改用枳实,另外求阳也要随着症状的不同而动态调整阴,也就是经典里讲的阴中求阳,阳长的同时必然也是阴之所化,在调理的时候不能伤了阴气。

综合考虑之下,陈皮改用枳实加山茱萸,药量也做了调整,目的一则中和药性,二则阴中求阳而不损阴气,新方如下:党参9g、茯苓9g、炒白术6g、半夏12g、枳实10g、苍术15g、枳壳15g、鸡内金10g、炮附子5g 、丹参5g,山茱萸5g

末了,我想告诉大家,在整个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之前,千万别像我一样乱试药,而且千万不可以去网上搜索,靠感觉去找药方,要知道如果误治了,后果是很可怕的,会让疾病更加复杂难治!除非你很有把握。

哎,也许庸医还不如你自己找药方呢,呵呵!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八字培训_八字教学_免费学八字培训班_四柱八字学算命培训_中酝易学官网 » 《黄帝内经》理论应用之胃胀疾病辩证(阳气衰而湿邪入侵)
分享到
0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
13045006075

复制已复制

51930137690

复制已复制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tenglxj@126.com复制已复制
微信
13045006075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contact-img
抖音
51930137690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抖音
contact-img
QQ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加好友请备注:中酝易学。
邮箱
给我留言